“说的是恨?”奥黛丽·赫本瞪大了眼珠子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爱有多深,当这个情感被翻转时,恨就会有多深。同样的道理,恨得有多深,不也意味着在爱的时候是多么深刻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诶~,居然可以这么说。”奥黛丽·赫本看着被写在纸上的文字,细细品尝着,并由衷地感叹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赫本又问道:“这样的句子是出自怎样的作品,是爱情故事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说是爱情故事也可以啦,不过是悲剧收场的那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以跟我说说吗?”女士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双在电影中无比吸引人的大眼睛,被这么看着的人,没有几个不会举手投降的吧。至少亨利招架不住。

        亨利也只能又提笔写下几个中文大字:《长恨歌》、白居易。一边说道:“作者是距今大约一千两百年前的人物,是当代有名的大诗人。而他这部作品则是描述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传统文学有一个特色,就是用典。三言两语可引用一个典故,而这个典故背后的故事,则是被默认大家都知道,或是读的人要去自己想办法知道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在向赫本女士讲解长恨歌的时候,还得讲解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,以及用在这里的作用。可能是隐喻,也可能是截取典故中的某项精神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