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日内文章集齐,通通放在了康熙的案前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这一次特意在回京的官员中征集疏奏,确实是为了一个紧要的职位。

        明珠被罢官,身后牵连甚广,连翰林院这样紧要的紧要的地方,太子身边原先的讲师先生也受了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紧要缺口大量缺人,刚好从地方升上来的这一批还没定实职,用文章来考量便成了最方便快捷的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篇文章,从字体到立意,从遣词到用句,不仅有观点,更有人品和性格。

        康熙将收集来的“答卷”整整齐齐放在手边,开始一一拆看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看了大约一半,康熙大发雷霆:“天天都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,追求辞藻华丽倒是下了功夫,实际不知所云!

        这样没内容的东西,也好意思拿出来丢人现眼?”

        康熙接连翻看了几份封面的名称官职等批注,明明都是地方上任实职出来的,不写官场上实实在在的经历问题,脚踏实地提出建议,以古为镜,以今为警,反而着眼于歌功颂德,大花功夫写起自己在任上的功绩来?

        这是疏奏吗?这简直是自我表扬传记,求赏书!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