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以萧奉先为代表的议和派对于用兵疑虑重重,他们以为,出兵攻击宋军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,一旦失败,前边的和谈努力都将前功尽弃,而国家也将面临沦丧之危。

        将相之间,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,这本来应该是辽国朝廷的绝顶机密,但奇怪的是,此事很快就在辽国朝廷上下传播开来,辽国的官员以及燕京城中的敏感人士对此都议论纷纷,说三道四,各抒己见,争论不休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辽国之所以战和不定,原因都在耶律延禧这里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前由于军力不足,连战连败,耶律延禧被困在了燕京城中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阶下之囚,为免遭沦丧,耶律延禧因为恐惧、害怕,才采纳萧奉先等人的建议热衷于议和,曾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搜括金银绢帛、珠宝古董,希望花钱买和平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现在,辽国的勤王之兵已来了七十多万,双倍于宋军,特别是他们辽军多是骑兵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,只要小心一些,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,耶律延禧觉得他的腰杆可以硬起来了,所以,他现在又热衷于向宋军开战,希望用武力驱逐宋军,把他丢掉的面子给找补回来,让他可以站起来,像一个真正的皇帝。

        耶律延禧从一味求和,迅速转变为一心开战,其转变速度虽然有些快,但并不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。之前,他为了自己苟活,连怀了孕的爱妃都送出去了,甚至亲自跟韩忠彦说好话,要多丢人有多丢人。如今有机会找回场子,他肯定求战心切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,让人没想到的是,耶律延禧对找回场子重新站起来有些过于迫不及待了,他竟然在一天之内五次派人去催促耶律和鲁斡早日出兵。

        耶律和鲁斡尽管心灰意冷,但还是很冷静很沉稳的,他始终坚持,绝对不能跟宋军决战,甚至会战都不能打,只能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打骚扰战、打非接触战,不然辽国很有可能会吃他们承受不起的大败仗。

        耶律和鲁斡的表现令耶律延禧很失望,耶律延禧于是又将希望寄托在萧霞抹的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萧霞抹认为这是他取代耶律和鲁斡掌握辽国最高军权的天赐良机,所以表示:“臣愿亲领大军夜叩宋主御营,生擒宋主,以雪前耻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