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策频出,可结果却让他举步维艰,处境一日难过一日。
董仲舒垂首默然,暗怪陛下为什么要用儒贼公孙弘为相。
这道囚龙术,董仲舒不用思考,就知道出自公孙弘之手,同出一家,他破不了公孙弘的招,但公孙弘却能破了他的招,常规手段,他被公孙弘完全碾压。
董仲舒虽然很不想承认,在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上,他和从孝文帝朝走来的大汉丞相相比,相差甚远。
董仲舒之前始终是个善于“自省”的人,讲究的是“反躬自问,休怪他人”,接二连三的打击,在人性驱使下,也归咎于他人。
如果陛下没有在建元元年、元光五年两度选公孙弘入朝,没有给予公孙弘拜相封侯的可能,世事绝不会如此艰难。
董仲舒知道“时运”的神奇,知道陛下拜公孙弘三公相位,褒以列侯爵位,是为了打破开国功臣集团对公大夫的垄断,为世人铺设一条进身之阶。
陛下执政时,也多有削弱相权,力求相权成为皇帝、皇权的附庸,丞相,成为泥塑、木雕。
第一百七十七章龙怒
可惜,相权树大根深,从大汉立国之初就生成的缺陷,难以一朝一夕改变,陛下的水磨工夫还没到家,上君就崛起了。
当然,董仲舒也知道,这一切都源于陛下那句对上君“子不类父”的评价!
没有这个评价前,上君是倾向于儒家的,不论是公羊家,或是穀梁家,都属于儒家,“肉烂在锅里”,也比“煮熟的鸭子飞了”好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