耿老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茶杯边缘,眼底闪过一丝无奈,他缓缓摇了摇头,将思绪从往事拉回现实。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类似的争论如同泥牛入海,再无下文。直到一次国际古书画修复会议上,耿老逮住了机会——他将几年间搜集的资料与自己反复研究的成果整理成篇,取名《论科技检测在书画鉴定中的辅助性与局限性》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章投向了某匿名审稿的期刊,意料之中地,它很快被录用,并在数月后登上封面,引发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    会场内外,线下交流频繁穿梭,有人赞同他的观点,认为科技检测虽先进却非万能;也有人质疑,认为他是在否定现代科学的贡献。

        耿老的文章言辞犀利,虽未点名道姓,但字里行间暗指弗利尔美术馆与波士顿博物馆过分倚重检测数据,忽略传统鉴定中至关重要的历史传承与艺术风格分析。他甚至细致对比了几种主流无损检测技术的利弊,指出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法虽精确,却存在致命漏洞——它只能识别元素种类,而无法甄别天然矿物颜料与人工合成颜料的细微晶体差异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学术界为此唇枪舌剑之际,远在大洋彼岸的弗利尔美术馆却显得异常平静。他们非但没有因这篇文章反思自己的鉴定流程,反而像是嗅到了来自华夏挑衅的气息。

        几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《东丹王还塞图》被展示在灯光下,那幅绢本设色画被精心装裱,下方金色的展签上赫然写着“南宋陈居中摹辽代耶律倍作品”。

        美术馆负责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,语气中带着显而易见的傲慢:“这幅杰作经过最前沿的科学检测与严谨学术论证,其年代与作者已毋庸置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烟蒂在灰缸里迸出细碎的火星,耿老却像没事人似的掸了掸裤管上并不存在的灰尘,那张布满沟壑的脸上看不出怒喜,唯有深陷的眼窝里闪着几分自嘲的光。他缓缓吐出一口气,像是把胸中郁结的闷气连同烟雾一起呼了出来,声音低沉得像从地底传来:“我们尽力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宋青云一听这话,眉头顿时拧成了疙瘩,脖子不自觉地往前伸了伸,急得声音都有些发颤:“就这么算了?耿老,您这话说得轻巧,可这口气,咱们咽的下吗?!”

        耿老闻言,眼皮抬都没抬,只是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,目光越过宋青云、陈阳,他忽然咧开嘴,笑容里带着几分自嘲,几分无奈:“小宋啊,你当我想就这么算了?当时那情况,咱们还能怎么办?学术圈子里争得面红耳赤,可到了最后,人家一句''尊重不同学术观点''就把咱们打发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宋青云攥紧了拳头,指节发白,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一句话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