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幕式按部就班,领导致辞、嘉宾介绍,冗长但必要的流程。陈墨白强迫自己集中精神,耳朵却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周围的各种信息碎片。他听到旁边两位本地学者用方言低声交谈,隐约捕捉到“北边来的”、“年轻”、“眼毒”几个词,心里不禁莞尔,自己这“琉璃陈”的名号,看来是有点“出口转内销”的意思了。
茶歇时间,人群涌向休息区。精致的茶具里泡着本地名茶,茶点也做成了各种陶瓷造型,可谓将主题贯彻到了极致。陈墨白和林清瑶刚取了一杯茶,就被几位热情的国外学者围住,交流起对元代青花瓷钴料来源的看法。陈墨白的英语勉强够用,但涉及到专业术语就有些捉襟见肘,好在林清瑶口语流利,学术功底扎实,轻松应对,不时将陈墨白一些独特的观点精准地翻译传递出去,引得几位外国学者连连点头,看向陈墨白的目光也多了几分真正的赞赏。
就在这时,会场一侧的特设展台吸引了陈墨白的注意。那里陈列着一些珍贵的出土陶瓷标本和修复器物,供学者们近距离观摩。他借机脱身,信步走了过去。
展品琳琅满目,从五代的白瓷到明清的官窑精品残片,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。陈墨白克制着使用能力的冲动,只是用肉眼仔细观察,结合自己所学进行判断。直到他走到一件标注为“元代青花云龙纹大罐(修复器)”的展品前。
这件大罐体型硕大,气势恢宏,但瓶身有多处明显的修复痕迹,应该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残件经过精心拼接补配而成。陈墨白隔着展柜玻璃仔细看去,龙纹绘制遒劲有力,青花发色沉稳,苏麻离青料特有的铁锈斑深入胎骨,一切特征都指向元末明初那段辉煌的烧造史。
然而,当他下意识地将手指轻轻贴在冰凉的玻璃上,试图更专注地感受其气息时,一股极其微弱、但绝不应存在的“异样感”刺了一下他的感知核心。
不是器物本身的古老气息,也不是修复材料带来的现代感,而是一种……冰冷的、带着一丝刻意遮掩的“标记”感。这种感觉,与他当初在司徒先生那只玉壶春瓶上感知到的、后来在秦远山相关物品上也曾隐约捕捉到的气息,有着惊人的相似!只是更加微弱,几乎要被岁月和修复痕迹彻底掩盖。
第93章瓷都初识
陈墨白心中剧震,脸上却不动声色。他装作认真欣赏的样子,围着展柜慢慢踱步,暗中将感知力提升到极限,仔细甄别。没错,那丝气息主要残留在大罐腹部一处不太起眼的修复接缝附近,仿佛是在修复过程中,被人用特殊手法悄然植入的“印记”。
谁会在一件即将公开展示的学术标本上做这种手脚?目的是什么?标记给谁看?
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,抬起头,恰好对上不远处一位老者的目光。那位老者穿着朴素的中山装,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,正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,看似在欣赏一幅陶瓷考古地图,但陈墨白敏锐地感觉到,对方刚才一直在观察自己触摸玻璃展柜的细微动作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