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陈墨白望来,老者并没有回避,反而微微颔首,露出一个极淡的、含义不明的笑容,随即转身融入了人群。陈墨白记住了那张清癯而布满皱纹的脸,以及那双异常清澈、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发现什么了?”林清瑶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,低声问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墨白深吸一口气,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:“一件修复器,上面有‘那种’标记,非常隐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清瑶眼神一凝,立刻明白了“那种”指的是什么。“确定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九成把握。”陈墨白点头,“而且,刚才有位老先生,好像注意到了我的异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清瑶顺着陈墨白暗示的方向看去,只看到攒动的人影:“什么样的老先生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说不清,感觉……不一般。”陈墨白皱眉,“这潭水,果然不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下午是专题报告环节。林清瑶的论文《基于科技检测的元代青花瓷胎釉工艺演变新证》被安排在一个重要时段。她从容登台,用清晰的逻辑、翔实的数据和精美的幻灯,展示了结合现代X荧光、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大量标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新颖结论,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有力挑战。

        报告结束时,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许多学者,尤其是年轻一代和国外专家,纷纷提问交流,气氛活跃。陈墨白在台下看着自信闪耀的林清瑶,心中与有荣焉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他也注意到,前排那几位本地的、德高望重的老专家,虽然也礼貌性地鼓掌,但表情相对平淡,几乎没有人主动提问。尤其是在林清瑶报告中偶然提到明代早期一些民窑(包括历史上与“承安会”可能有关的“范记窑”)对官窑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时,那几位老先生的眉头似乎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 茶歇再次来临,这次围拢过来与林清瑶交流的人更多了。一位来自欧洲的学者对林清瑶提到的“承安会”这个词产生了浓厚兴趣,追问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证据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